笔趣阁

【品味三国】狼眼看曹

笔趣阁 2022-07-06 16:05 出处:网络 作者:[db:作者]编辑:@028aab.com
  不知是新版三国火了曹操,还是安阳高陵的发掘助推了三国,《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没有读过,新版三国也没有看,对于三国知之甚少,响应一下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我个人认为三国的主角应该是曹操,曹操的征途


  不知是新版三国火了曹操,还是安阳高陵的发掘助推了三国,《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没有读过,新版三国也没有看,对于三国知之甚少,响应一下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我个人认为三国的主角应该是曹操,曹操的征途是主线。《三国演义》骂曹操为汉贼,《三国志》算是比较客观些。我个人认为曹操堪比秦皇汉武。

  曹操的忧国爱民,曹操出身官宦,东汉末年董卓起兵,曹操出逃,后陈留起兵讨伐董卓,讨伐董卓不是为了为了功成名就,曹操在《蒿里行》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袁绍兄弟阴谋称帝,各路诸侯为名利互相残杀,哪管百姓死活。只有曹操为尸骨无人收埋,千里无人烟而感到哀伤。曹操于是举兵洛阳奉迎汉献帝。并迁都许昌。结果被冠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成了刘备匡扶汉室的理由。曹操平定中原封为“魏王”,权倾朝野以魏武侯自居,但终生未称帝,名为汉臣保全气节。

  史书称曹操为“乱世之奸雄”。既是乱世何来忠奸。与刘备青梅煮酒时曾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足以见曹操的雄韬伟略。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荀攸,挟母夺徐庶,纵使徐庶一言不发也待为上宾。曹操拜封关羽汉寿亭侯,损失六员大将成就关羽千里走单骑的美名,长坂坡七纵赵子龙,使其全身而退。可见曹操的爱才与胸怀。曹操戎马一生,平定各路诸侯,结束北方的割据战乱。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这岂是“奸人”所为。

  曹操穷其一生征战治国,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远大抱负,却也经历着子嗣夭亡之痛,也许参透了人生,看透了生离死别,临终回归了人性的常态。

  其实历史就是盖棺论定,是非对错流于后人评说,正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晕~老大,你没看过三国那你的评论是怎么来的。你给曹操的评价也太高了吧,都快把他当圣人了。客观的说曹操很厉害没错,可以说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诗人。他做事敢做敢当,宁当真小人,不当伪君子。曹操平生疑心极重,曹操落难时他家世好友吕公,想款待他,被其误以为要害他,杀其全家。并叹曰:宁可我负人,不叫人负我。(三国演义中加了天下二字)。华佗想为其治病,又被其杀死。这样也能叫爱民吗。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不为了功成名就打死我也不信,那时为官者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功名,能成就一番伟业名流青史。“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成功的政治手段,从而奠定其在北方的地位。如果他不是挟天子的话就不会迁都,你知道迁都对于一个王朝意味着什么吗。而许昌是曹操的地盘那里人只听曹操的号令不听天子的。曹操被封为魏王是自己封的自己,而不是天子封的。在汉朝能被封王者只有少数的皇室宗亲,异姓封王就是谋逆。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称帝能给他带来的好处更多。曹操是个实物主义者它不在乎那些虚名。曹操一旦称帝天下诸侯皆可称帝,而不称帝天下就只有一个皇帝,而这个唯一的皇帝又被曹操控制着,曹操想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曹操爱才众所周知,乱世之中什么最宝贵--人才阿。那真是千金难得啊,不爱才能成就霸业吗。不过曹操报复心很强,早期因为曹操是宦官之后(就是太监)被很多文人所不齿,曹操得势后就命人将那些人抓来杀死,有些人害怕跑来请罪,曹操照杀不误。陈宫就是因此才离开曹操的(和三国演义中不同)后来曹操也知道自己做的过分了才有所收敛。曹操赤脚迎许攸,曹操听许攸之计大破曹操,之后袁氏灭了,曹操将许攸杀死。曹操这个人老实说是很复杂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使得北方比较安定,但他也做了很多让人不齿的事。性格也很多变,有时很有胸襟有时也很残忍。所以才被人叫做乱世奸雄。我不同意楼上的说法,我觉得曹操的贡献大于过错,人非圣贤,曹操也是人.主要是看功和过那个大了.曹操的积极作用都表现在以下及方面: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不错啊 师伯 不过曹操有功 但也是有过的 任何人都有俩面性 而且 你的争论好激烈  我那个作业下面就没有什么好回复

历史本来就是两面性的,我们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史学家,没必要面面俱到,陈毅将军说:历史是盖棺论定的,是非对错留于后人评说,确实如此。所站的立场不同,见解即不同。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我首先要认定曹操在当时对社会得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评定了叛乱稳定了社会,于民众来说,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状况,曹操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的发展,让士兵卸甲归田。这不正是百姓所要的生活吗。曹操穷兵黩武,生性残暴,这只能说死为了成就霸业的手段而已,历朝各代,那代君王不是如此,秦始皇焚书坑儒,刘邦诛杀大臣,李世民宫门弑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从史学角度来看,哪朝的正史官不是歌功颂德,有谁敢真正的评价当代皇权的功过。然而流传于坊间的传说,也许就是事情的真相,有被归类于稗官野史,不足以采信,史学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不去追究其褒贬,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横槊赋诗”有几人许。师伯好见解 任何人都有功过  虽然过程和使用的手段不行 但最终确实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百姓安居乐业 将官各司其职

荀攸 许攸 是一个人吗  
人都没搞清茶就发贴 还争论那么凶

作为乱世的一方诸侯 没点手段怎么治理天下
曹操功过55开。

他不是不做皇帝,是有个皇帝在身边天下都听他的
自己做了皇帝就真的篡汉了,没人怕他,会死的很难看的!

他也不傻,打死也不做皇帝!被你说成什么权倾朝野以魏武侯自居,但终生未称帝,名为汉臣保全气节!!!  胡扯!哎,中间其实这几句话评定得了的?曹操早年确实保过大汉,只是诸侯会盟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晕,荒谬的见解。。。。师父 师伯在这里整的好激烈啊  我看到后觉得你们都是有个性的 有想法的人  顶你们过来看看的
0

精彩评论